國立歷史博物館-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


地址:10066 台北市南海路49號
TEL: (02)2361-0270 / FAX: (02)2331-1086

網站:http://www.nmh.gov.tw/

國立歷史博物館(以下簡稱本館)創設於民國四十四年,走過了昔日的篳路襤褸,歷經半世紀的戮力耕耘,一路上不斷地求新求變尋求自我突破。如今,本館多年來在藝術文物典藏、教育推廣、學術研究與策辦展覽活動…等方面的重大成就,備受各界讚譽與肯定。而這些豐碩堅實的知識成果,除了回饋社會大眾,也將是我們開創新局、永續發展的原動力。
理念與願景
本館肇建之構思,萌芽於前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希望能有一座以蒐藏、研究文物為基礎,發揮宏揚歷史、文化、教育功能的「文物美術館」,於是政府遷 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因而誕生。成立之初,本館即揭櫫「加強民族精神教育,促進國民心理建設」之宗旨,並以「掌理關於本國歷史、文物、美術品之蒐 集、展覽及有關業務之研究考訂等事宜」為職責。
本館成立之始,展現以文物典藏為核心的經營理念,並迅速累積在學術研究、歷史藝術教育、文化服務與知識建構等各方面的豐碩成果,隨之也啟蒙了國 內博物館學及博物館事業的陸續成形與競相發展。發展至今,本館已由文物的蒐集、典藏、展覽、研究的產出導向,蛻變為以文物知識為核心、教育學習為應用、研 究交流為基礎、文化服務為發展之專業博物館。統整於文物本身,以知識生產創造文化價值及多元面向的營運目標,以因應社會環境的劇烈變遷,以及符合民眾對本 館的殷切期盼。

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,本館首開「虛擬博物館」營運之概念,率先以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為方向,並從對文物知識的交流、網路虛擬社群的重視,提出博物館 黃金三層營運模式,作為當前以及未來本館在知識、內容經營層面的重大理念,並持續推動以文物知識、影像為核心建構的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計畫,邁向與世界各 地博物館館際間知識串聯整合的新世紀。


創建與開拓

  本館籌議於民國四十四年冬,於四十五年春正式開館。館內收藏以中原文物為主,地方文物為輔,大部份係民國四十五年七月至四十六年春接收原河 南博物館遷臺及戰後日本歸還古物,其中包括河南新鄭、輝縣及安陽出土的銅器;洛陽地區出土的先秦繩紋陶、漢代綠釉陶、六朝舞樂俑與唐三彩…等;隨後在政府機構的撥交及四百餘位私人收藏家的捐贈下,使得館藏的質與量皆日趨可觀。

本來無一物的文物美術館
  本館開館之初,原命名為「文物美術館」,時因政府撥交文物尚未到位,本身亦無經費蒐購文物,故初期多半以文物的模型或複製品擬代,因而一度有「真空館」之窘稱。
  四十五年春,教育部正式頒令將原河南省立博物館託「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」代管之運台三十八箱文 物,及歸還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劫奪我國之文物五十一箱,撥交「文物美術館」典藏,自此,「文物美術館」始有屬於自己的典藏文物。此後,來自政府機關及社會賢 達的捐贈文物絡繹不絕,目前本館館藏文物5萬餘件,文物主要來源除了原河南博物院的銅器唐三彩等為基礎,日本戰後歸還之文物陸續由政府單位撥 交,每年固定編列購藏預算以及來自公家或私人的捐贈,讓史博館文物範圍涵蓋華夏文物、臺灣文物、原住民文物及國際文物等豐富多面性的色彩;年代則從最遠古 的史前、商周、唐宋、元明清、乃至現代及當代藝術。
開拓政府遷台後的博物館事業
  本館為政府遷台後所成立之第一所公共博物館,其在台灣博物館事業中所佔特殊地位自不待言。開館以來,歷任館長無不努力爭取本館在國際博物館界的活動空間,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生機與發展,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。
  對外,積極參與國際博物館間的文化交流活動,對內,則全力培育博物館專業人才;並且籌畫恢復全國性的博物館組織,以振興我國博物館事業之發 展。民國五十三年,「中國博物館學會」成立,其宗旨為「研究博物館學術、促進博物館事業、發揮博物館之教育功能,俾期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,並促進國際文 化交流。」,隨後推選本館第一任館長包遵彭先生為常務理事,其後續任為第二任館長的王宇清先生則任秘書長,足見本館對台灣博物館事業的推動發展,貢獻恢 弘。